“夫擊輕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漢書項籍傳
微涼的北風迎面吹來,孫策站在欄杆邊上,緩慢而用力的,打了一個寒顫。
周瑜不為所動:“此行除了我以外,還有伯父、阿峻等幾個周氏族人。我二伯如今做了朝廷的水衡都尉,深受國家重用,在長安幾番催促我與親族早些過去。故而才有此次北上,途經此處,正好替你解圍,順帶去對面軍中見了劉府君。”
“你家人都來了?”孫策吃了一驚,周瑜給他的傳訊隻提了自己北上将要經過平輿,那時他還誤以為周瑜特意來幫他出謀劃策,故而直接忽視了細節,沒想到對方什麼都打算好了,孫策沒來由的一陣失落。
周瑜微側過臉去,望着城頭飄揚的旗幟,不舍與戚傷的感情在他眼光中交替閃爍:“不能随你征讨天下,是我食言了。”
“我等當初不是說好了麼?你我兄弟,逢此亂世,就當以天下為已任,以四方清平為畢生之志。你要做我的淮陰侯!”孫策望着周瑜,兩眼灼灼的質問道。
“是我料錯了局勢,沒想到德運雖改、天命在漢。”周瑜故意不去看孫策的眼睛,說道:“你心裡應該也知道了,漢室逐漸恢複,天下間,唯有袁氏兄弟能與之相抗,但彼二人四周看似圍繞盟好,實則強鄰環伺,遲早會被朝廷讨平。這天下亂不了多久了,不出四五年,大漢還是那個大漢。我等最初的志向,也要随之更易了。”
“改?怎麼改?”孫策問道。
周瑜說出早已做好的打算:“我先去長安,為你探聽前路,你暫留後将軍麾下,想辦法占據江東,靜待時機。”
這是周瑜與郭嘉商議好的計策,隻要孫策一直心向朝廷,委身袁術麾下,占據江東之後,在時機成熟時背後倒戈,所立下的功勞不比正面戰場的要而且還能為所有歸降将領做個榜樣。這個計策比孫策直接投靠朝廷,讓袁術内部再無不安定因素要有利得多,而執行的關鍵則是需要一個在朝廷與孫策之間的溝通互信的橋梁、擔保人。
周瑜就是要做這個擔保人,先借獻玺一事獲取朝廷信任,再借郭嘉、荀攸等颍川士人的搭線,促成孫策這個間的身份。
孫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選擇了,周瑜自願将他們二人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此信重,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若不是我孫氏家眷困于壽春,此番我當與你一同歸附朝廷。”孫策說道。
“此非伯符的心裡話。”周瑜搖頭說道:“如今良将謀臣雲集長安,朝廷羽翼既成,國家手下并不缺你我之輩。若是歸附,新附者未必能分潤多少戰功,要想建立大功業,就得行非常事。暫且蟄伏袁氏麾下,設法獲取信任,帶家眷返歸江東,窺時而動,這才是伯符最該做的。”
孫策不是忸怩的性子,在一開始的驟然不舍之後,他很快冷靜了下來,接受了這個事實:“可是此番我是為援助汝南而來,若是汝南失守,我回壽春後恐怕也難覓戰事。”
“剛才已說過,後将軍主要是想讓孫氏徹底開罪朝廷,從此隻能一心歸順于他。這一點,我去雒陽之後,會與前将軍互通款曲,造一副假象迷惑世人耳目。”周瑜緩緩說道:“至于汝南郡,後将軍早就想将此間兵力撤走南調了,因為相比起汝南,廬江更為重要。”
“廬江?”孫策離開揚州已近半月,周瑜所說的情況俨然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是故有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