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喜為大言,以誣天下,天下之人,安可盡誣?”————————
身為皇帝,也就是天子,不可能隻有一個寝殿,根據《周禮》所言古天子有路寝一,小寝五。漢承秦制,又離東周不遠,自然而然的保留了這個古制。
路寝殿作為最主要的寝殿就位于前殿,隻是由于多年殘破,要想大規模整修非得耗費不少民力資财,所以皇帝便将其擱置,隻簡單粉刷一邊裝點門面。
而且路寝的功能隻用來治事,真正就寝睡覺的地方主要還是小寝,它們分布在前殿的北部,依次是‘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等五處寝殿,與最大的路寝殿共同組成‘王之六寝’。
自從未央宮遭新莽戰亂,幾經焚毀,後來雖然稍微修複,但也隻是重修了幾處重要殿宇。而且東漢的幾代皇帝西巡長安,為了避免勞民傷财,大都居住在宣室,對于溫室等其他殿宇沒有多加照料。
朝廷遷都長安之後,未央宮也是如此,沒有多少變化。而皇帝無論是為條件所拘、還是出于習慣,都選擇在宣室召見臣工、并将宣室作為自己的常住寝殿。
隻是自打天氣轉寒,宣室難以經受得住關中寒冷的溫度,所以皇帝便不再居住在宣室,而是移居在早已提前整修好的溫室裡去了。
未央宮,溫室殿。
溫室殿,顧名思義,即冬處之則溫暖也。
殿外寒風呼嘯,陰雲密布,整個天地都被凍成了鉛灰色,而溫室内則暖如陽春,門窗縫隙緊緊的關嚴實了,擋住了西北來的寒風。再加上殿四角放着的青銅爐,裡頭燒着紅玉般剔透的炭火,烘得人渾身暖和,絲毫沒有為窗外的溫度所影響。
河北接二連三發生的幾件大事,幾經輾轉,終于踩着十月的尾巴傳入了長安,傳到了皇帝的手上。
“太仆臣岐稽首言:伏惟陛下應天履祚,曆值中興,當建太平之功,而先緻宣撫之道。臣岐奉使以來,修複陵寝、安恤黎民……近聞諸地方伯,傾動州郡,兼官重绂,至使議論神器……使臣遭難于幽冀之間,牧守交兵于渤海之地……何不憑朝廷之埶尊,以絕斯患?臣岐愚闇,不達大義,誠惶誠恐,頓首死罪,稽首再拜以聞。”
“讀完了?”以皇帝素來的秉性,即便是挖苦人也要擺出一副正容端色的樣子來:“一個治内出了寇賊,劫奪使臣、一個唆使地方同侪,動兵征伐、還有其他幾人搖旗助威,自甘驅使。這些就是所謂朝廷之股肱、社稷之桢幹,我大漢有了他們,天下何愁不興?”
侍中楊琦有些不習慣皇帝這陰陽怪氣的語調,而且在他看來,這并不是一個正經的君王該有的姿态,于是他稽首說道:“陛下,方伯有罪,自當議論懲處,設法補救,而不是‘啧有煩言’。”
“補救?怎麼補救,朝廷派檻車一個個把他們收入長安治罪,他們會束手就縛麼?若不聽命,朝廷顔面何存?”皇帝隻穿了件薄薄的绛衣常服,在暖和的溫室裡就像一團明亮的火焰,隻是他的語調卻清冷至極:“事到如今還在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