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争發起後一個月。
巴拿馬。
白虎節堂之中,牆壁上插滿了威風凜凜的四爪金龍旗,衆将官目不斜視,看着正前方巨大的地圖前,正在沉思的大明戰神。
周世顯眼睛眯了起來,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便大手一揮,在地圖上随意劃拉了一下,來了個大戰役,大包圍。
“請記錄。”
随着書記官,各軍将領紛紛拿出紙筆,打起精神,周世顯便将龐大的作戰計劃娓娓道來。
“總的戰略是。”
趁着荷軍的注意力,都放在中部地區的印第安軍團身上,周世顯決定以強大海軍突然襲擊,控制北美東部沿海。
以海軍陸戰隊分别從加拿大,紐約南方登陸,然後來一個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然後将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
“執行吧。”
看着緩步離去的洛王殿下,衆将官放下了紙币,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這作戰計劃......
不愧是殿下。
于是在周世顯的親自指揮下,明軍強大的艦隊載滿了海軍陸戰隊,以絕對優勢的主力艦為先導,展開了對新阿姆斯塔丹荷蘭艦隊的襲擊。
荷蘭艦隊隻好集結了全部戰艦,在紐約外海與來襲的大明艦隊決一勝負,雙方爆發了慘烈的大海戰。
經過了瘋狂的數輪戰艦建造計劃之後,如今的大明海軍,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擁有一百八十餘艘主力艦,其餘大小戰艦三千餘艘。
為了這一戰,明軍集結了全部主力艦中的三分之一,配備各類戰艦八百餘艘,對戰世界第二的荷蘭海軍,大小戰艦五百餘艘。
明軍實力占優,然而紙面力量從來都不能準确反映有效或真正的戰鬥力,扣除修理和其他任務的戰艦後。
荷蘭皇家海軍隻有27艘主力艦,帶着各類戰艦前去迎接這場風帆戰船時代最高潮的海戰。
這是裝備實心炮彈的木質帆艦之間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最後一次風帆戰船艦隊戰鬥。
當世界第一,第二大海軍在紐約外海開戰之後,戰争便迅速向着白熱化的方向發展。
雙方在寬闊的海面上各自展開,經過多年的建設之後,明軍華麗麗的完成了變身,戰術原則已經開始強調舷側作戰。
每一位艦長,都試圖達到最高的射擊速度,如果船隻集中起來,充分利用他們的大炮。
這便是傳說中戰列線海戰的最巅峰形态。
然而,曾經貴為世界第一的荷蘭艦隊,仍舊無法徹底擺脫老舊思維的束縛,仍舊将艦隊分成了幾個中隊,每個中隊形成自己的戰線,而不是集中成一支部隊,從而削弱了艦隊力量。
這事兒是怎麼發生的呢?
事實上,戰列線戰術并未海軍發明的,而是由陸軍先發明的,當陸軍将軍開始指揮時,陸上作戰的原則被應用到海上,其理論很快被證明是正确的。
如果一位海軍上将将他所有可用的船隻部署在一條連續的戰線上,就能獲得更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