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梅皇貴妃這樣頻繁的行動,出事的幾率自然也會增大。
不光是在安然這兒出事,其他盯着她的不少人也會發現她搞事的痕迹,于是有時候,都不用安然出手,梅皇貴妃或者梅家做的事就曝光了。
這些事或大或小,小事也就罷了,頂多就是讓大家對梅家的印象更差;要是做了什麼大事被發現了,要麼在沒成功的時候被人将計就計地反制,要麼在成功後被發現了,在前朝被大臣彈劾。
要擱在以前,皇帝可能還會搭理一二,但最近,皇帝精力不濟,一些重大折子都處理不過來,梅皇貴妃和梅家奪位造成的這種“小事”,他實在是沒精力管了,隻能随大臣們彈劾,他裝作沒聽到。
而越是這樣,自然越發助長了梅皇貴妃和梅家搞事的底氣。
梅皇貴妃和梅家人想着,反正現在搞事,都不會被皇帝罵了,那就搞一搞呗。
雖然一旦曝光了,前朝大臣會彈劾,老百姓也會對他們的印象越來越差,但,被人罵幾句又不會掉塊肉,怕什麼,隻要以後能繼位,史書就會由勝利者書寫。
其實梅皇貴妃也不想搞的這樣明目張膽,導緻自己和自己家在民間的形象,成了奸、妃奸臣模樣,名聲極差,她也想要民心啊,但這不是無論她怎麼謹慎,做的事總會曝光,她也沒辦法嗎?
雖然有忠心的大臣看皇帝身體不好,在私下給皇帝提議,讓皇帝早立太子,但,皇帝明知自己身體不好了,還就是不想立太子,總覺得自己身體能好起來。
生怕立了太子,大臣們都投靠新主去了,都想在新主跟前邀功,将自己這個行将就木的人甩到一邊去,畢竟,自己快要死了,大家以後都要在新君手下讨飯吃,所以能早一天巴結新君,自然想早一天巴結新君,将來也能撈到升官的機會。
這樣一來,就算太子沒逼宮,失去權力的滋味也很難受的,所以皇帝哪願意呢。
所以不是他不明白不立儲君的危害,而是他不想立儲君。
聰明的大臣們看出來了皇帝的想法,隻得不再勸了,免得勸多了,皇帝還要不高興地質問:“朕還沒駕崩呢,你們是不是就想投新君了?!要不然幹嘛這樣迫切地想讓朕立儲君?”
看,皇帝這樣說了,還怎麼繼續勸他立太子?
皇帝是任性了,朝廷上的大臣們就開始憂心了,因為沒立太子,萬一皇帝一個不小心駕崩了,到時諸皇子争位,指不定就會變成流皿事件。
但皇帝就是不立太子,大臣們也沒法強迫他立,不說别的,皇帝現在雖然身體不好,但還沒躺在床上不能動,沒人敢自己寫份诏書,強迫皇帝蓋玉玺。
不過,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蠢蠢欲動,想等皇帝躺到了床上動彈不得的時候,矯诏,然後逼皇帝蓋玉玺了。
别人且不說,反正梅皇貴妃是打算這樣幹的。
而且她還有這方面的優勢——皇帝一直跟她較親近,等病了,她自然而然的,就能成為皇帝身邊最近的人,到時寫個诏書,讓皇帝蓋下玉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就算皇帝不蓋,強迫他蓋了,等皇帝駕崩了,難道别人還敢不認那個遺诏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