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江湖也曾鼎盛一時,當年道門敗于儒門之後,因為内部理念不合而一分為二。失敗的一方奉楊朱為祖師,被稱為邪道十宗,遷移至當時還不屬于中原王朝版圖的關外遼東,在此生根發芽,于太白山上修建大荒北宮,以聖君為領袖,以地師為謀主,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在那時候的中原江湖看來,關外遼東便是邪魔橫行之地,等閑不會踏足半步。
待到後來,因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入則無法家拂士”的緣故,正道各宗内鬥加劇,更給了邪道十宗發展壯大的契機,邪道十宗開始滲透中原,甚至謀劃着重返中原。
終于,在大晉年間,爆發了佛道之争,神霄宗祖師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向大晉皇帝谏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将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皇帝依奏,下诏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尼姑為女德。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諸多佛門中人等與林靈素鬥法。佛道兩家近乎于決裂。
趁此時機,邪道十宗中的無道宗、陰陽宗、道種宗、皂閣宗、牝女宗離開遼東,重返中原,并且占據西北等地,也就是今日的西北五宗。而留守遼東的補天宗、忘情宗、天樂宗、真傳宗、渾天宗便是今日的遼東五宗。
接下來徹底形成今日江湖格局的關鍵是金帳大軍南下,大晉因此覆亡,引出了皂閣宗獨霸天下,以及後來的大魏立國、各宗聯手圍攻皂閣宗之事。
時至今日,雖然名義上還是遼東五宗,但天樂宗、真傳宗、渾天宗也相繼入關,天樂宗将山門定在中州紫仙山,如今歸于李玄都麾下,與另外的劍秀山、北邙山、終南山連成一線。真傳宗和渾天宗則是跟随謝雉去了帝京,實際上是謝雉的嫡系勢力。
遼東境内隻剩下補天宗和忘情宗,于是補天宗得以極大發展,成為與無道宗、清微宗相提并論的大宗。
秦清成為秦家家主和補天宗之後,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整肅遼東境内的江湖勢力,一件是整合遼東境内的士紳世家。這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秦清要一統遼東上下,做到上下一心,令行禁止,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陽奉陰違的局面出現。
因為遼東在大晉時還不屬于中原王朝的勢力範疇,所以遼東士紳的根基薄弱,不似江南、中原等地的士紳,動辄數百年傳承,勢大根深,盤根錯節,故而遼東士紳根本不是秦清的對手,很快便被鎮壓降服。
不過遼東的江湖卻要比遼東的士紳更為難纏,畢竟邪道十宗在此紮根千餘年,留下傳承無數,導緻遼東江湖十分興盛,各種高人層出不窮。其次便是遼東臨近金帳,士紳們因為家産、土地無法離開,可孑然一身的江湖人卻沒這麼多顧忌,穿過深山老林,便去了金帳境内,待到風頭過了,再回來就是,實在不行還能去西域、西北等地,對此補天宗也沒什麼太好辦法。
這也造成了遼東江湖的一個奇景,那就是門派不多幫會多,這些幫會都是因為日漸興盛的海貿而興起,類似于漕幫、鹽幫,雖然不成氣候,但也人多勢衆,門派少是因為補天宗的強力打壓,許多門派要麼徹底覆滅,要麼成為補天宗的一部分。剩下的極少數也是安分守己,不敢有什麼動作。
再有就是江湖散人極多,這些江湖散人往返于遼東和金帳,亦或是往返于關内和關外,十分活躍。及至後來,秦清的态度有所轉變,立下了一條規矩,隻要這些江湖散人不幹擾商貿、屯田、馬政等軍政大計,便由得他們去,若是敢壞了規矩,殺無赦。
之所以遼東境内有這樣多的江湖散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計。江湖人也要吃飯,也要賺錢,各大宗門都有生财之道,比如補天宗、清微宗、慈航宗的海貿,太平宗的錢莊生意,無道宗的西域商路等等,而李玄都之所以認為客棧不算是一個宗門,也是因為客棧沒有盈利的能力,隻出不進。
與宗門相較,江湖散人們就十分窘迫了,生财之道無非那麼幾條。要麼是偷搶,也就是做江洋大盜,要麼是看家護院,淪為權貴的奴仆之流。前者風險太大,容易丢了性命,後者有損尊嚴,不得自在。如果既不願意做江洋大盜,也不願意做權貴客卿,那麼遼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遼東與中原相較,中原已經被開放到了極緻,而遼東則開發程度嚴重不足,越往北走越是如此。到了遼州境内,大片的深山老林幾乎占據了半州之地,而在這茂密的森林之中,有各類野獸,也有衆多藥材,許多江湖散人進入其中,憑借一身本事捕獵采藥,然後再将其帶回關内販賣。尤其是人參,關内富貴人家十分信奉人參的藥用,無論大病小病,都要用人參,動辄便是一日兩錢地長年累月服用,需求極大,一株上等人參能賣到七八百兩銀子,若是能挖到幾株好參,便是上千兩銀子,以江湖人的大手大腳也足夠幾年的花銷,當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