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道虛搬入八景别院之後,蓬萊島就成了類似禁地所在,除了天魁堂弟子,終年不見幾個人影,大多數時候安靜得像一座無人之島。
在天寶八載歲末臘月二十八這一天,打破了蓬萊島多年的平靜。
一輪紅日躍出海面,照亮了蓬萊島,可見蓬萊島的港口中已經停靠了各種各樣的船隻。
有傳統的寶船,有西海色目人的帆船,甚至還有幾艘樓船。
這些大船如同一座座小城整齊排列,當真是桅杆如林,船帆如雲,遮天蔽日。
大部分船隻都配備了火炮,黑洞洞的炮口面向島外,當初牝女宗攻打玄女宗的船隊與這些大船比起來,便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陸地之上,遼東鐵騎首屈一指,可以與金帳鐵騎野外交戰而不落下風,甚至猶有勝之,可到了海上,便是清微宗的天下。如果清微宗願意,甚至可以從海上封鎖從遼東到嶺南的所有港口,這也是清微宗敢于讓所有進入東海的商船必須購買令旗的底氣所在。
不過此時聚集在蓬萊島的船隻還隻是清微宗龐大船隊的冰山一角而已,事實上清微宗高層并未在今天調動船隊,這些隻是各位島主、堂主、長老的座船而已。
當年無憂谷一戰,清微宗敗于太平宗之手,不得不離開太平山,一路向北來到齊州,可惜齊州乃是儒門發源之地,并無他們的立足之地。他們隻能來到繼續向東東海之濱,征服了盤踞各個海島的海賊,占據了這些島嶼,并且從投降的海賊手中學會了航海造船的技術,雖然清微宗主要繼承了墨家遊俠派,但也多少涉獵了墨家後學,以此基礎開始不斷發展,經過這麼多年的傳承,清微宗的造船術已經是首屈一指。
根據上一次清微宗統計,不算普通商船,清微宗共有配備火炮的“快船”六十餘艘,“大船”三十餘艘,武裝商船一百餘艘,其他小型船隻不計其數。
“快船”和“大船”相比,“快船”要小很多,體型窄長,船舷較低,完全取消了前船樓,而縮小了後船樓,戰船的重心大大降低,可以裝備更重的火炮而不至于影響船身的穩定性,被命名為“青蛟”。
“青蛟”的航速高,靈活性好,不過船舷低矮,如果被敵人接舷則必輸無疑。但是“青蛟”賭的就是一個“快”字,如果被逮住,當然不是對手,但如果逮不住,那“青蛟”就能憑借速度和火炮射程優勢大占上風,有些類似于金帳韓國的輕騎兵遊鬥疲敵戰術。
“大船”又被命名為“黃龍”,船身巨大,速度稍有不足,更為堅固,每艘船配備火炮五十門,雖然不如“青蛟”那般靈活,卻是運送兵員和接舷戰的利器,類似于陸地戰場上的重騎兵。
在許多時候,“青蛟”隻能擊敗對手,卻不能靠近俘獲對手,因為火炮雖然在海戰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想要讓炮彈如“鳳眼子”那般直接炸裂的技術尚且不足,有炸膛的危險,而實心彈不足以直接擊沉一艘大型戰船,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接舷戰和近戰仍舊極為重要,這時候就要“黃龍”出動,一錘定音。
至于武裝商船,顧名思義,平常時候就是商船,不過也配備火炮、火铳,船員們随時可以拔劍作戰,乃是清微宗仗劍行商的标志代表,被稱作“紫螭”,必要時候可以跟随“黃龍”和“青蛟”作戰,或是追擊,或是護衛,好似群狼。
李玄都和陸雁冰佩劍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最後就是普通商船,隻能對付普通小股海盜,遇到戰船基本沒有還手之力,被稱作“紅鯉”,有些“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意思。
除此之外,李道虛在最近幾年還下令秘密建造了十艘新式船隻,暫定名為“青龍”,綜合了“青蛟”的優點,在“黃龍”的基礎上作出了一定改進,吃水更深,全長二十餘丈,可以攜帶一百門火炮,其中二十門使用六十斤炮彈的火炮,八門三十斤火炮,三十二門二十斤火炮,其餘小炮也有十斤,可承載八百餘人。
有這支船隊在,若是清微宗不同意遼東借道,遼東大軍想要來到齊州,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從陸地打穿整個直隸,因為海戰沒有半分勝算。
當然,若是清微宗同意借道,幫助遼東運送大軍,遼東大軍甚至可以直接從江南登陸,所謂的江防也成了擺設。
據說幫助清微宗打赢三場海戰的關鍵人物司徒文台還有過“白龍”和“應龍”的設想。尤其是“應龍”,大如山嶽,身披重甲,好似海上城池,可惜随着司徒文台早早身死,已經無人可知。再加上後來李道虛和司徒玄策逐漸将宗門重心轉向了陸地,就隻剩下兩個空名而已。不過就算是“青龍”,也已經足以稱霸四海,從遼東三州到鳳鱗州,再到江南、嶺南,乃至于遙遠的婆娑州,無人能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