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乃是大勢所趨,多年以來,三家理念互通,逐漸難分彼此。
南華道君曾經說天下間有天子之劍、帝王之劍。
以天下國器為劍,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
雖然南華道君是道門之人、正道始祖,其在道門地位類似于儒門的亞聖,但儒門并不排斥南華道具的理論,甚至在其基礎上有了發展,就像當年至聖先師問道于太上道祖。
龍老人高高舉起右手,保持着虛握劍柄一劍斬落的姿勢,整條手臂微微顫抖,每一個動作都萬分艱難,好似以凡人之力推動山嶽,緩慢無比。
但也正因如此,重生勢,也有殊無量之勢于劍上而生。
除去“天下棋局”這一類特殊功能的仙物,其餘仙物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身存儲氣機,如“陰陽仙衣”、“三寶如意”、“傳國玺”、“天師印”。一類是與其他事物共鳴借助外力,如“叩天門”、“天師雌雄劍”,“素王”也在此類。
“天師雌雄劍”對應的鎮魔台上的兩根刑柱,刑柱又連接了鎮魔井洞天,鎮魔井洞天會不斷汲取洞天内囚徒的氣機,使其處于虛弱狀态,既能鎮壓囚徒,又能使得刑柱的氣機綿綿不絕,不得不佩服祖天師的構思巧妙。
“叩天門”的氣魄最大,與天地共鳴,理論上沒有上限,不過也正因為天地太過于大,又是無主之物,能夠取用多少,要看自己的本事,這便是“叩天門”的威力與劍主息息相關的緣故。若是境界過低,甚至不如許多頂尖寶物,就算跻身了長生境,也不如“天師雌雄劍”,最起碼要到元嬰妙境才能與之争鋒,要到一劫地仙才能逐漸反超“天師雌雄劍”。
若論上限,“素王”介于兩者之間,當初龍老人前往聖人府邸取走“素王”的時候,姜夫人曾經說過“素王”唯有德者方可持之,這并非一句虛言,隻是此言中的“德”字并非看不見的個人道德,而是帝王聖人之德,或者說氣運、氣數。
事實上也的确隻有龍老人可以勉強使用“素王”。
儒門素來就有三不朽的說法,是為: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衆,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三不朽中以“立德”居首位。不過立德并非個人道德,而是建立某種道德規範,推廣世間,教化衆生,首推就是儒門四聖人,至聖先師、亞聖、理學聖人、心學聖人。其次是“立功”,救生靈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懸,扶大廈于将傾,挽狂瀾于既倒,曆代名臣都可歸于此類。
最後才是“立言”,也就是道德文章,因為前兩者往往非一介書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為第一要務,以求不朽,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自傳于後。
從這一點上來說,“素王”劍如其名,就是為儒門的素王所準備,在心學聖人離世之後,再無人能夠“立德”,自然無人能夠持之。
不過龍老人卻是另辟蹊徑,在三不朽之外,還有儒門先賢橫渠先生的橫渠四句,代表了儒門之人的四種志向,也可以視為“德”,類似于佛門的許下大宏願,同樣能夠催動“素王”。
龍老人便是用了這種手段,不過四大“宏願”也因人而異,對于龍老人而言,“為生民立命”和“為萬世開太平”與自己道不相同,隻能放棄,“為天地立心”隻能算是一般,反而是“為往聖繼絕學”與他十分契合,因為他是儒門的守門人,守護儒門也可以視為守護聖人們的學說傳承。
在這一點上,李玄都恰好與龍老人相反,若是讓他催動“素王”,許下的宏願必然是“為生民立命”和“為萬世開太平”,反倒是“為往聖繼絕學”與李玄都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龍老人跳過了橫渠四句的第二句“為生民立命”,而且第二劍的威力也遠勝過第一劍。
“天師雌雄劍”的威力來自于鎮魔井洞天,“素王”的威力則來自于龍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素王”與帝京城的大陣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是一個主攻而另外一個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