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www.ishuquge.org不管是十分出名的蛋殼黑陶,還是紅陶、彩陶,都值得做一些。
不管是用來收藏,還是展覽,都是很好的。
史前的陶瓷,比較出名的窯口,就應該是馬家窯了。
故宮陶瓷館之中,馬家窯彩陶,盡顯高超的繪畫技巧和非凡的想象力,可以說是彩陶當中最為精美的一批。
馬家窯文化,因最初發現于甘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區。
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
馬家窯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缽、甕、盆、雙耳罐等。
陶器質地有泥質紅陶、灰陶、夾砂紅陶等。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别發達,與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具有顯著的旋動特征。
其旋動的方式豐富多樣,或交錯盤旋,或來往反複,使人感到變化莫測,回味無窮。
故宮陶瓷館從陶器開始講述我國陶瓷發展曆程,而馬家窯彩陶占據了陶瓷起源中的一個“章節”。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彩陶漩渦紋雙系壺,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
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
這種将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像是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此件彩陶就屬于典型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彩陶的特點,是用紅彩和黑彩兩色相間的鋸齒紋為骨架,構成各種圖案。
細部再裝飾幾何紋、網格紋等,裝飾花紋比馬家窯類型彩陶複雜。
所繪圖案面積較廣,從口沿至下腹部都有。
最常見的有水波紋、漩渦紋、葫蘆紋、菱形網紋、平行帶紋、方格紋、蛙紋和附加堆紋等。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作品,制造時間約在公元前2450-前2030年。
其中的彩陶蛙紋雙系罐,是于橙紅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繪變形蛙紋。
圖案線條流暢,富于變化,與造型協調一緻。
變形蛙紋作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體現了遠古人們對于繁衍生殖的渴望。
青蛙産下許多卵,孵出許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像是這樣的彩陶,馬家窯還出土了不少,比如馬家窯類型的彩陶水波紋缽和半山類型的彩陶葫蘆網格紋四系壺。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處于約公元前3370-前2280年。
水波紋是馬家窯文化陶器上常見紋飾,體現出當時黃河上遊地區人們對水的感受,蘊含生機和活力。
上部以黑、紅褐兩種彩描繪葫蘆形紋,内畫網格紋。
再就是彩陶菱形網格紋單柄罐,這種網格紋是新石器時期彩陶上,較為流行的一種紋飾。
這種紋飾應該是人類采集狩獵經濟生活時代,網獵活動和網獵文化在陶器上的反映。
馬家窯先民通常選擇在水邊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紋是他們日常所見河水的圖案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