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失望與希望
奇珍閣外的圍爐宣傳,别出心裁。
大半天時間,就傳遍了整個京城。
百姓們對石炭的危險性,原本很是戒懼。
可人家長公主和工部尚書,
坐在十個爐子中間,吃吃喝喝大半個時辰。
不是啥事兒都沒?
有些家裡窮的百姓,仔細一算,一文錢一塊蜂窩煤。
确實比木柴和精炭便宜好多。
要不,買回來試一試?
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就誕生了。
楊辰買店鋪的時候,就特意做過精密部署。
位置不論,價格不論。
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個裡,必須要有一家店。
還得有足夠寬敞的院子和儲存的庫房。
所以,送貨上門,還是很快的。
女工都經過培訓,安裝管道快得很。
打個洞,用新奇的水泥漿補上就行。
很多人家,直接就放竈裡或者炕裡燒。
有現成的煙囪,連排煙管都省了。
這其中就有不少飯莊、酒家和客棧。
他們每天得燒掉多少柴禾,多少精炭?
哪怕每斤燃料省一文錢,整年下來,都是好大一筆利潤。
第二天,又有勁爆消息傳來。
那位被長公主邀請上台的,是當今皇上?
難怪,别人也沒那個面子不是?
能飲一杯無?
誰有資格同長公主坐在一起飲酒?
這下轟動就更大了。
誰比得過堂堂聖天子的身嬌肉貴?
人家每天吃的飯菜,都得有人親自試毒。
蜂窩煤要是不安全,手下人敢讓皇帝往中間一坐?
他們有九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從第二天起。
蜂窩煤就成了京城,除了玻璃之外的最大熱門。
玻璃太昂貴,一枚拇指大小的玻璃珠子,都要十兩銀子。
普通老百姓哪裡消費得起?
可蜂窩煤便宜得超乎想象。
某某鄰居用了,說特别棒。
很快,大夥兒出門的第一句問候語就變了。
不再是,“你吃了麼?”
而是,“你買了麼?”
四五天之後,這股東風刮遍了京畿之地。
明月很快就感覺到人手不夠了。
第二部計劃啟動,招募。
王大梁是京西陀螺山的樵夫。
今年二十五歲,他每天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的。
從陀螺山到京城西門,背着一百四五十斤松木柴。
他得走上十六裡地兒。
好在他力氣夠大,人又踏實,每天都比别人多賺七八文錢。
去年,村裡的劉媒婆,幫他張羅了親事。
娶了隔壁村的孫二丫。
姑娘大手大腳大屁股,人長得一般。
可她跟王大梁一樣,都是樸實勤快的人。
還好生養。
山裡人,娶婆姨圖個啥?
不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麼?
孫二丫的肚子争氣。
今年七月初,給家裡添了個大胖小子。
寡居多年的老母親,整天都笑得合不攏嘴。
這日子,雖說清苦。
可王家後繼有人了,總也有個盼頭不是?
大冬天的,王大梁穿着單衣草鞋,卻累得滿頭大汗。
他熟門熟路地進了聚福樓後院。
這是一家茶樓,每天燒燒水,做做點心小吃。
木柴的用量算不得大。
七年來,聚福樓一直用王大梁送來的上好松柴。
把晾幹的松木塊子,整整齊齊的靠牆擺好。
為了跟存貨區别開。
實在人王大梁,每天的碼放方式都不一樣。
要麼橫着來,要麼豎着,不至于讓人覺着他在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