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栉比,春光皆馥也。”————————【秋園雜佩·蘭】
漢初平三年,五月十五。
長安,北煥裡。
北煥裡位于城北夕陰街附近,西南不遠處就是有名的長安九市,順着夕陰街一路走去能直接出雍城門,在那裡可以直接看到上林苑的風景、西渭橋的船隻。
這裡一直以來都是平民聚居之處,闾牆不高,民居修建的破敗不堪,一間緊挨着另一間,像相互攙扶才得以勉強站立的老叟。
自從長安重新成為帝都之後,朝廷百官及家眷、還有十幾萬雒陽、河南人都遷移至此。為長安帶來病态的繁榮,同時也使這裡更為擁擠不堪,大量流民聚集在城外,由于缺少赈濟,幾乎每天都有上百人因饑餓死去。
巷弄裡人聲嘈雜,窄窄的巷子裡還到處丢棄着生活垃圾,人與牲畜的糞便淤塞在水溝裡無人清理。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三五成群的在空隙裡追趕打鬧,對這裡的髒亂臭早就習以為常。
北煥裡的闾門太小,再加上裡面道路被擴建的民宅棚屋蠶食得十分狹窄,導緻辎車行駛到這裡便進不去了。馭者隻得将車停在裡門外,留下幾人在原地照顧馬車,從車廂裡走下幾個人,身後跟随着持短兵的護衛,依次進入闾裡。
按漢朝‘一裡百家’的規定,北煥裡共有一百餘戶人家,約四百多人。由于離北阙甲第等勳貴聚居區較遠,董卓死後所造成的些許混亂并未對這裡造成太大波及。
此時正是百姓進饔食的時候,辰巳之間,也就是後世九點到十一點左右。這時候裡内炊煙袅袅,宅門内飄出一陣香氣,碗筷桌椅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偶爾還夾雜着幾聲婦人們吆喝貪玩的孩童回家吃飯的叫聲。
平民百姓吃東西不講究規矩,或是箕坐、或是盤腿,更有甚者還端着陶碗蹲坐在門檻上,一邊吃一邊好奇的打量這群新面孔。
這群從未見過的新面孔中,有面色溫和、噙着微笑的老人,也有闆着臉、面帶不屑的中年人。在這群人中,有一個少年最為打眼,他穿着長袖深衣,膚色白皙,一雙黑亮的眼睛滴溜溜的轉着,新奇的觀察着四周。
這少年隐隐被人護在中間,外頭還圍着十來個持短兵的護衛,相比于中間少年輕松的神色,這夥護衛都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警惕着裡内所有的風吹草動。
不同于城中青石闆鋪砌的大道,裡内的路都是由黃土夯成的,昨天晚上剛下完雨,不少低窪的地方都積了水。路面高低不平,泥水混着穢物,散發着陣陣惡臭。
在這條泥濘的路上走了沒多久,衆人的布履與那些泥水隻隔着一層鞋底,間或還有泥水濺到衣擺上,看到這裡,闆着臉的中年人隻感覺一陣惡心。
“公子。”他忍不住對那少年說道:“這裡污穢滿地,黔首又不識禮數,實在不是個值得來的去處。您若是想看長安風物,大可去宣平裡或是北阙甲第,何必要到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