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元以後,山南西道嘗治此,用以北援關中,南通蜀口。”讀史方輿紀要
打發衆将下去了之後,裴茂坐在榻上,沒來由的歎了口氣。
荀攸料想對方是擔心兒子裴俊在蜀地的安危,哪怕有長輩在旁幫襯,但對方畢竟才十五六歲,就讓他主持這種大事,也算是難為他了。于是,荀攸開口說道:“貴府家傳敦義之風,令郎君雖遠在蜀地,縱事不成,但憑才智,足堪保全其身。”
“願是如此吧。”裴茂順着他的話往下說道:“既有王命在身,便當奮力為之,何能心存畏縮,顧己保全?此無狀子若是不肖,辜負王命,縱然保下命來,我也不放過他。”
裴茂治家嚴謹,膝下裴潛、裴俊、裴徽等幾個兒子在他的管束下都很懂事明理,有人曾說他裴氏幾代遺澤厚積,終究要在他這一代開始發揚光大。
荀攸略為動容,好生說道:“裴公無需多慮!令郎君身邊既有其姊夫,老成幹練、又有平準監從旁布置。等事起之時,來敬達那邊也會主動傾靠過來,兩相合力,不愁不得功成。我等這幾日,隻需要靜待消息便是。”
裴茂舒展了幾分眉頭,輕聲問道:“那張魯呢?五鬥米道在巴中廣有信衆,彼等南逃至此,猶如虎歸山林。縱然有來敏、還有吾兒等人從中綢缪,事後怕也是免不了一場惡戰。”
“張魯乃從容而退,非是倉皇而逃。”荀攸不以為然,搖頭說道:“若彼等真有頑抗之心,又何必将所積資财糧草等物留于府庫?既不焚毀、也不帶走,任其壯大我軍,可見彼等心裡尚存一絲苟且僥幸之心,說不準,還會因勢而降。”
裴茂靜靜地思索了好一會,最終是同意了荀攸的觀點,點頭說道:“果是如此,那此行南征可就真是如有天助了。”
随後二人商議,打算留下南鄭令朱皓,代行漢中太守職權,臨時主持漢中民政、至于漢中的軍事,則是留給了駐守成固的孟達以及東去上庸的太史慈。至于剩下的衆将,則是稍作整頓,以步兵校尉徐晃為前鋒,帶起精兵兩萬,以及義從、郡兵、民夫等七萬餘人,共十萬大軍,趕赴白水關。
白水關是益州與漢中之間的重要關隘,張魯是輕車簡從,故能選擇不走白水關、直接翻山越嶺逃往巴中。而裴茂這數萬人卻是不行,依然要走大路到白水關,以期對益州形成威懾。
當大軍緊趕慢趕的來到白水關下時,東邊的太史慈傳來捷報,言黃金戍的守将楊昂率衆投降,上庸、西城等地豪強申氏也派部曲參戰、表示歸附。于是裴茂傳令太史慈領兵駐守上庸,以進窺房陵、及其背後的荊州。直到漢中徹底安定以後,裴茂這才提筆又寫了封奏疏,捷報張魯南逃、漢中等地已指麾而降。
其中又着意詳述了徐晃等人出駱谷之後、親冒矢石的破敵之功并提請皇帝予以激賞,以及早日簡拔太守、縣令等長官南下赴任。這道奏疏寫的很真實,既沒有過度誇大徐晃的戰功,保證了蓋順、沮隽等人在作戰時的功績,又做到了将徐晃這支偏師的戰績當成一個足可誇耀的亮點。
皇帝接連兩天,依次收到攻克陽平、降服漢中的捷報,這讓他兇中的積郁一掃而空,就連聲音都輕快了不少:“漢中既平,米賊潛逃,如今就隻需等進一步的捷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