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貞,運行不匮者,智之功也。”————————【中說·問易】
等到第二天,司空淳于嘉親自上奏,請求皇帝擇立老師,早日接受經學教導,也好早日親政,奏疏中暗示王允當為帝師,不期然被皇帝留中,這無疑是個默認的信号,像是夜裡水面上的燈,不僅吸引飛蛾,更是吸引水下的魚。
很快,在上朝的時候,太尉馬日磾緊接其後,請求皇帝擇立中宮。一時間朝臣紛紛附和,請皇帝早日成婚,延請大儒,盡快親政。
一切似乎都在向皇帝看好的勢頭前進,可偏偏事與願違。
王允在這個時候擺了皇帝一道,他在朝會上直言道:“當年孝昭皇帝同樣是在十二歲冊立孝昭上官皇後,臣愚見,此次冊立中宮,當依孝昭皇帝故事。”
漢昭帝劉弗陵在冊立皇後前是個傀儡,冊立之後說是親政,其實政權還是把持在霍光、上官桀的手中。王允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立後可以,借此親政不行!
皇帝當時就氣得不行,他原本以為王允已經默許和他達成一緻,以王允為師,延續他的政治生命,為皇帝制衡勢将崛起的馬日磾一黨;并以此交換,讓自己正式親政,處理朝政。
既然王允不守規矩,任意妄為,那就不要怪皇帝不客氣。
在官場上,若是有人不知變通、不知妥協,那他的下場隻有被淘汰。
朝會過後的當天下午,皇帝便下發诏書,稱立後之事非同小可,宜緩慎議之,短期内将此事擱置不提。
然後又與士孫瑞等人商議一番後,迅速決定了帝師的人選,诏拜禦史中丞桓典、議郎趙岐二人每日入金華殿授業,雖然沒有讓他們有輔政的職權,但讓他們可以随時出入省中,可謂是極高的榮譽。
而且,這也徹底斷絕了王允渴望成為帝師的希冀。
金華殿。
皇帝正在召見他親自選中的兩個授業老師,這兩個人可以說是皇帝反複考慮許久才決定的人選。在皇帝看來,要做帝師,必須得符合三個條件,名望、學識、派系。
議郎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趙岐少習明經,多才多藝,是有名的經學家、畫家。又是大儒馬融的侄女婿,太尉馬日磾的姑父,隻是由于馬融是外戚豪家,趙岐自視清高,不與融相見,是故兩家關系冷淡。
再加上他的侄子趙戬投身王允門下,更劃清了兩家界線。
皇帝挑中趙岐為師,既可不過于刺激王允,讓王允未能诏拜帝師而給予稍許安慰,又能讓馬日磾借此機會親近一向中立的趙岐,最好能影響趙戬的立場,好分化王允的勢力。
如果說趙岐算是給予馬日磾與王允雙方未能直接成為帝師的補償,那麼禦史中丞桓典則是皇帝對弘農楊氏的補償。
為了平衡,皇帝不可能再讓楊氏出一個帝師,但又為了不使手下楊氏衆人寒心,皇帝斟酌再三,最終選擇了桓典來作為帝師。
桓典字公雅,家傳《尚書》,以其書教授颍川,有門徒數百人。為人剛正不阿,不避權貴,曾任禦史期間,宦官秉權,桓典執政無所回避。令京城畏憚,由于他常乘骢馬,更有童謠曰:“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