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原呂介庵當然有自傲的本事,就像是後世那些掌握了話語權的文化人一樣,自以為憑借自己的一張嘴就能掌控全世界一樣,卻全然忘記了,他之所以說話有人聽,是因為他站在那個高台上,而他的高台又恰恰是人家給的。
真以為他的所謂左春坊大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和通政司右參議真的是他應該得的?
大明朝缺啥都不缺這種官職的候選人!
但一旦到了這個位置上,他天然的代表了科道!
畢竟陣地和地位都在那裡,如果有人不代表,那他便代表。
自古使然!
在整個都察院都被剛剛丁憂回來的右都禦史李實李孟誠所掌握,開始慢慢的變得務實之後,呂原說掌握的這隻年輕的力量反到成了整個大明文官的喉舌!
呂原現在的主要目的便是發動這些官職比較低,年齡比較小,資曆自然也淺的六部六科給事中以及不少的巡察禦史開始上書,營造一副聲勢浩大的樣子——
給景泰帝朱祁钰和皇太子朱見深看看。
這皇位的更疊,要講規矩!
既然你當年是“代行皇帝事”,那現在要還政,自然是要還給人家正統皇帝朱祁鎮,然後當爹的把皇位傳給兒子,這才符合流程。
嗯,流程必須得對!
随着六部給事中以及各種各種的官員上書的越來越多,大家忽然一時間看不懂了,明明皇帝的身體已經好了,也有太子監國,而且還監的不錯,在内閣之外,多了南書房和武英殿之後,大明的高端職位也多了不少,大家也有了奔頭,至于朝政,現在的大明,要錢有錢,要武力有雞鳴驿大捷和大甯之役威震整個草原……
形勢可謂一片大好,但為什麼從輿論上,大家感覺動不動就國将不國,動不動就要亡國了呢?
不懂!
所以,在理應該是科道老大的都察院右都禦史李實李孟誠和一向都是本本分分熬資曆上來的新科道老大通政司右參議呂原呂逢原之間便開啟了一番關于科道話事人的談話。
場景也僅僅隻是翰林院的院子,一壺清茶,分處兩杯,一人一盞。
院子裡時不時的落下幾片黃色的銀杏葉,猶如一把把小扇子,在空中七折八轉的飄着……
“聽說咱們的小太子立了個什麼拜人民上仙教……”
呂原端起那清茶,喝了一口,微微的砸吧了一下嘴,然後輕輕的說道,隻是那語氣中的諷刺之意讓李實李孟誠感到有些不太舒服。
無論怎麼說,朱見深都是太子,乃是未來的大明之主,中國之大皇帝。君君臣臣的,這不是你呂原呂介庵一向都推崇的麼?
你這麼清高的、去以一種貶低太子的語氣說話,誰給你的資本?
但李實李孟誠好歹年輕時候也曾恣肆無拘檢過,說起話來也是縱橫上下千年而無一合之敵,所以對于文人這一套倒是沒啥特别的反感,隻是覺得不太舒服——
或許是因為這如同樹葉一般的清茶?
呂原呂介庵就這一點不好,太簡樸了,也不知道他那一身胖乎乎的肉都是哪裡來的。
“不過是些工匠們對于太子殿下以及皇家的敬畏而已,什麼教不教的,介庵兄真是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