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通通都依驸馬
郁洲山島。
秦朗有些好笑的看着長平,“這還能怪得到我嗎?是清軍是左營叛軍射得火箭,叫黃蜚鄭鴻逵吃了大虧,你在這裡怪我是什麼道理?”
“怎麼不怪你?要不是你搞出的那種武器,黃鄭兩總兵能敗得那麼慘嗎?”長平小眼珠翻得飛起來,“别以為我不知道,你現在心裡頭不定笑的多開心呢。”
黃蜚鄭鴻逵水面戰鬥這麼一敗,崇祯的勤王诏書立馬就發到海州了。想想前不久他拒絕秦朗時候的話,長平真的為老爹的臉感覺着疼的慌。
秦朗整個無言語對。
長平的道理好強大。
“污蔑,純粹是污蔑。我怎麼可能會笑呢?我隻會為朝廷失利痛惜。”
長平嘴角挂着滿是玩味的笑,就這麼似笑非笑的看着秦朗。
兩人成親都小一年了,秦朗不知道跟她私下裡多少次吐槽大明朝吐槽她親爹,一些言語放到眼下的時代做實事太過大逆不道,可偏偏細細品味,又覺得很有道理。
連帶的長平的思想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所以,他倆誰還不知道誰啊?
卻全然不知她的這幾句話,已經把邊上的卞敏吓的魂兒都要飛了。
卞敏自從進到公主府,就直被長平收入麾下了。人長得漂亮,聰明,還會唱曲,還讀了些書,又是清白身子,在長平眼中這就是标準的驸馬房中人了。
所以隻半年時間,在卞敏把規矩全都記牢後,就從外圍進到長平貼身了。
也聽過不少次秦朗跟長平說話,卻萬萬沒想到這次長平會把話說的那麼露骨。
眼下可正是金陵危急的時候啊……
“你這個妖女,挑撥本驸馬與朝廷之情,離間我與泰山之誼,看我怎麼收拾你!”
就在卞敏自己吓自己的時候,秦朗已經扛起長平,往内屋裡去。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真的被長平明白無誤的說透了心思,秦朗現在都忍不住想哈哈大笑呢;二就是他最近時間裡特别熱衷做這事兒。
因為他真的需要一個繼承人了。
秦朗曾經有過決定,長平即便是生了兒子,他也不會立其為繼承人。這就跟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一樣,再是英武果敢,再是得李世民寵愛,立之當繼承人就是不妥。非是不賢,而隻是因為他的生母是隋炀帝之女。
秦朗雖然不準備把大明斬草除根,但他還是潛意思的覺得皇帝要跟大明撇清關系的好。
當然,他也不會真虧待長平的兒子的,都是自己的兒子。李恪的下場是絕不會在他與長平的子嗣身上重演的。
那肥沃的北美大陸,可以任由他去馳騁嘛,隻要他有本事。
但現在秦朗是真有些顧不上了。
他這都開葷多長時間啦?
長平、魏清慧、窦美儀、費珍娥,再加上島上的溫岚、張妙蘭、顔滢、吳玥兒、阮欣茹五女,那麼多女人,一個都沒懷上?
現在不但秦德、李猛這些個人焦急,就是秦朗自己都有些焦急。
他麼,可千萬别叫他成‘項少龍’啊。
所以他在房事上是越來越荒銀了。
長平身邊的姑姑對此卻是毫無一丁點的反應,隻是對着卞敏擺了一下頭,所有人就都退了下。
那種話第一次聽,誰都會受驚吓。就跟她第一次聽秦朗吐槽皇帝猜忌他一樣,但聽的多了也就那樣了,習慣了。
公主驸馬他們自己都不在乎,旁人着什麼急?
……
郁洲山島已經全力動員了起來,秦朗這次要出動三萬正兵和整隻水師船隊。
不過與前者的強大相比,後者真心就弱小很多了。
誰叫造船是一個周期很長的工作呢。
尤其是清江浦的船廠被沈廷揚整治了一番後,島上的造船廠連木材都需要自己想辦法了。
倒是上島的工匠數量在不停的增長。
所以光今年上半年造出的老閘船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産量。
現在鐘文廷手下的老閘船已經超過了二十艘,而且大部分都是載炮二十門以上的大中型船隻。
五艘小型紅單船,或是載炮十門,或是載炮十二門,體型看似比兩千石的沙船大不多少,但流線型的西式船身船體結構讓它們的穩固性和承受力上遠勝過同體量的沙船,即便配的是中式硬帆,速度是也比中式帆船要快不少。
當然了,它的造價也遠不是兩千石沙船可比的。
西式帆船船身船體堅固,那一是因為龍骨肋骨結構所緻,第二個原因就是用料多。
紅單船的船壁厚度遠遠超過了沙船,所以它不但堅固,也能支撐起數量衆多的長管火炮。
小型的紅單船上,不但裝備五斤炮,連八斤炮都能輕輕松松的承受的住。事實上就是上十斤炮也能支撐,但數量要是一多,頻頻開炮,對船身還是有損傷的。
所以小型的紅單船上就不配十斤炮了。
後者全内裝在中型和大型的紅單船上。
對比小型紅單船的載炮數量,中型紅單船載炮數達到了十八門到二十門,大型紅單船的載炮數量能上到三十門。
這二十艘紅單船主力船隻連同近百艘的沙船和中小型福船,浩浩蕩蕩的自郁洲山島的東西兩港啟程南下,而大批的陸軍部隊,還有諸多的運輸船隻,則是通過運河南下。
三萬大軍合着兩萬随軍青壯沿漣水進到碩項湖裡,然後南下進入沐河水道,抵到安東城,然後向西行到清江浦,這才轉入了運河水道,一直抵到揚州。
這說起來還真有些麻煩,但事實上軍兵和随軍民壯們一直都在船上坐着,那還是很方便的。
至少比水師主力快。
秦朗抵到揚州的時候,水師部隊剛抵到吳淞口。
不過他的信使閻應元已經先一步趕往和州去了。
此前吃了一記大敗仗的黃蜚、鄭鴻逵二人現在正率軍在和州落腳。
而至于說閻應元這位後世大名遠揚的抗清英雄,怎麼就混到秦朗的手下了,那自然是因為秦朗的多番邀請了。
籍貫通州的閻應元崇祯十四年赴任江陰典史,任内抵抗海盜,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十分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朝廷本想調他轉任粵東韶州英德縣主簿,這屬于升官了。但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沒過多久,朝廷自然就把他忘得一幹二淨了。
尤其是崇祯南下金陵,閻應元就更被徹底遺忘了。
因為沒人舉薦他啊。
再是崇祯用人之際,那眼睛根本就看不到閻應元,他也用不了閻應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