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站在黃河南岸的一座小山上,看着山下的大軍踏上新建好的浮橋,如同一條線一般,順着喀羅川河谷綿延北去。X
五萬大軍,如果全都擠到一條路上,綿延開來就是一二十裡。哪怕兩列并排行軍,也要近十裡長的隊列。這麼長的隊形,一旦被敵人發現,很容易被打散。而如果要保證随時對敵,行軍速度就必然要慢下來。從黃河北岸到卓羅和南城六十餘裡,正常行軍要兩三天的時間,徐平要對元昊進行一次雷霆打擊,正常的行軍速度就失去了突然性。
此次渡河出擊,桑怿和劉兼濟軍自榆中城出發,在蘭州城附近的古渡過河,而後沿古道北上。北上幾十裡後,沿喀羅川西岸群山的垭口繞到卓羅和南的北面。高大全和曹克明軍自阿幹河谷進入蘭州附近,在喀羅川彙入黃河的河口渡河,而後沿喀羅川河谷北上,與桑怿和劉兼濟軍夾擊卓羅和南。軍中的騎兵和騾馬大車大部配給了桑怿和劉兼濟軍,讓他們快速行動,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徐平自将張亢軍随高大全一路之後,作為全軍預備隊。
這是秦州軍的第一次全線出擊,雖然組織嚴密,按排得井井有條,路上還是各種情況頻出,不時有掉隊的士卒。想讓數萬人的軍隊完全按照自己的預想行動是不可能的,徐平也不報這種奢望,真正有用的是能把這些差錯包容下來。田況帶着一隊人馬,沿途收留掉隊的人員,處理各種差錯,讓發生的意外不緻于影響全軍的行動。
石全彬在徐平身邊看着大軍北去,口中道:“經略,你來秦州一年,能把大軍帶到這個樣子着實不易。看這行軍,雖然比不了禁軍精銳陣列嚴明,也是非常不錯了。”
徐平道:“此次出軍要訣在快,陣列整齊沒有用,隻要在明天天亮之前到卓羅和南的城下,整好隊伍,便就足夠。軍前已經廣布斥候,他們順不順利,事關重大。”
往常不管是跟契丹作戰,還是跟黨項交鋒,宋軍的斥候隊都被對方壓得死死的,往往探聽不到敵人的消息,自己的一舉一動卻都落在敵人的眼裡。秦州軍在這上面下了極大的力氣,軍中的斥候隊都是一半本地蕃兵嚴選出來的,一半禁軍精銳,數量多,訓練苦,器甲精良。每人兩匹馬,五人一隊,五隊一都,層級嚴明,真正做到了來去如風。
禁軍精銳對付經常突然出現的敵軍的辦法,是随時可以變成戰鬥隊形,為此不惜犧牲行軍速度。元昊屢屢包圍宋軍,卻沒有辦法一口吞下,便就是這個原因。徐平的秦州軍當然也可以那樣行軍,但大多數情況下,要求的是一到三天的快速強行軍,而後在設好的據點裡休息,是一種跳躍式的行軍。這種行軍模式,是為了能夠抓住黨項軍的主力,不讓他們想戰就戰,想跑就跑,把自己的大軍拖死。
一到三天的快速強行軍,大概是兩三百裡的距離,這個範圍就是秦州軍的攻擊面。隻要敵軍進入了這個範圍,就進入了秦州軍的打擊範圍,此次進擊卓羅和南不足百裡,距離正合适。這是黨項第一次面對這種戰争模式,元昊一頭闖進來,剛好讓徐平檢驗一下。
路邊的小草已經泛綠,河裡的水流清澈,就連山也變得濕潤起來。各咱小動物忍過了冬天的嚴寒,在春風的沐浴下歡快地跑了出來,在山間嬉戲。
一隊快馬風一般地掠過小山,驚得在山坡上閑适散步的羚羊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