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張正書以為自己一番話好像給趙鼎洗腦了,殊不知隻是給趙鼎産生了強烈的沖擊罷了。
在趙鼎的世界裡,以為隻要處理好本國的事情,那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随着張正書的解說,他才明白,原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可想而知,這對一個才剛剛十三歲,虛歲才十四歲的人,沖擊有多大。而且,張正書擺出的例子,數據,趙鼎都無法反駁。
“小官人,你是說那章惇為相,其實還不錯?”
這已經颠覆了趙鼎的思想,他的腦子裡現在一片混亂。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這便是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弊端了,總以為自己在其位會做得更好,殊不知隻是一廂情願罷了。”
“那王安石變法,也是正确的咯?”
趙鼎有些不服氣,他是親眼見過青苗法對農戶的剝削的。
“不管是章惇,還是王安石,抑或者是司馬光,文彥博,他們的本意都是好的,都是為大宋着想的。但他們不知道,他們所作所為,卻嚴重影響了大宋的運轉。黨争,沒有對錯,隻有内耗。甚至可以說,大宋的内耗,已經遠遠超過了外戰的損失。政策,唯有一貫性,持續性才有效果的。朝令夕改的話,不管多好的政策,都會變成擾民的政策。
再說說這熙甯變法,本意是好的,這一點你也無法否認,對吧?”
趙鼎先是遲疑了一下,但還是點了點頭。
“熙甯變法的失敗,在于王安石連續得罪了三個階級。按照我的階級分法,一個是農戶,一個是地主,一個是官僚。王安石的青苗法得罪了農民、地主,是因為人心都是貪的,王安石沒有監督到位,好事就變成了壞事。青苗法就相當于給農戶一個低息貸款,但是執行的官僚呢,管你要不要貸款,全都一刀切,強逼你貸款,自然就怨聲載道了。還有一個免除徭役,可以出錢請人代為服役。可是到最後,還是一刀切,管你想不想親自去服役,都要交錢,你說有誰會再支持青苗法?
農戶、地主都不樂意了,官僚就更不樂意了。王安石在短短數年時間,就展開了十幾項改革,你說如此激進,那些保守的官僚接受得了?官僚階級,永遠是最不想變通的一個,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利益圈子,利益集團。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還不瘋狂地反撲?
說白了,王安石的變法就是把百姓、地主、商人,甚至官僚的利益都剝奪了,然後充實國庫。要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是自私的,真正一心為公,一心為國的人,我隻聽聞聖人是這樣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沒有了利益,辦不成任何事。便是王安石有神宗的支持,也不過是支撐了數年之久罷了。要不想人亡政息,就必須拉攏一大撮人,打擊一小撮人,然後形成新的利益集團,這才能變法成功。如商君變法,便是人亡了,秦國還是一統了天下。為何?因為商君的變法,早就滲透進秦國每個角落了,把秦國打造成一個戰争的機器,它不一統天下,還真的沒天理。然而,王莽改制,就如同王安石變法一樣,完全不顧天下大勢,曆史潮流,所以注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