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有錢人家就是不差錢。上好的木料,用來做茅草大棚也隻是尋常。當然,這木料也隻是結實而已,不算得太名貴。
“你說,這根直木是用來做甚麼的?”拖拽木料的家仆,悄悄地問旁的家仆。
“聽說是要搭茅棚?”
“不會吧,有上好大屋不住,難道小官人要住茅棚嗎?”
“誰知曉啊,或許是小官人真的被那小衙内打傻了罷?如若不然,為何無端端要在院中搭個茅棚?”
這時候,管家張通黑着臉走了過來:“莫說閑話,趕快做活!”
那幾個家仆不敢再吭聲,連忙拖拽着木料,往院子搬動。
院子内,那幾個營造匠正揮汗如雨,賣命地工作。這不是因為張家給的工錢多,而是因為張正書把圖紙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們。在這個年代,但凡是學東西,不拜師是不行的。可張小官人根本沒讓他們拜師,就把這圖紙傳給了他們,這些營造匠也是有良心之人,哪裡肯不賣力幹活?
不得不說,雖然宋代商業氣氛很濃重,但是在風氣上,還尚未完全變成唯利是圖,奸商滿地的樣子。而且,這些營造匠都是拜了師父的,師父傳授的第一課,就是灌輸行德:給東家做活的時候,要做到“三嚴”。所謂的“三嚴”,也就是手嚴、嘴嚴、眼嚴。大緻的意思是,喜歡的東西不能拿家自用;說話必須注意分寸,飯不能語,話不能高,最主要的就是營造匠吃的是百家飯,家與家之間的飯食自然有好友差,哪家的好哪家的不好,絕對不能有半點流露,這可是匠人的大忌啊;東家有女眷的,眼睛不能直勾勾地看。好事不出名,壞事随風行,行業戒規是絕對不能犯的。
這營造,也是個細心的活。下木料之前是絕對不能大意的,要反複計算,反複丈量,長出一點沒事,短了就出事了。像“大桶張家”這樣的大戶人家,把木料用壞了倒是沒多大問題,最多就是少拿些工錢。可若是一般人家,哪裡還能有多餘的木料備用的啊,這拿不到工錢不說,還要賠償的!營造匠看似風光,吃百家飯,喝十裡八村的湯,憑着一門手藝,衣食不缺。但其中辛酸,隻有他們自個知道。
隻見這些營造匠,刨木的刨木,鑿榫卯的鑿榫卯,鋸木的鋸木,斧砍的斧砍……叮叮當當,乒乒乓乓,好不熱鬧。隻用了半日,這茅棚的框架就弄好了。
沒辦法,這些營造匠本來打算做兩日的活,但張小官人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圖紙給他們,他們哪裡還有拿多一日工錢的心思?于是,默契地加快了幹活的速度。
其實,這茅草棚的技術含量真不高,除了要鑿榫卯以外,基本就是個體力活和細緻活。對于輕車熟路的營造匠來說,這根本不是事。
最難的,反而是按照張正書的要求紮的茅草,不僅要能拆卸,而是要三層重疊才收貨。
對于這些營造匠來說,還算容易上手。反而做了幾個之後,才發現這才是茅草棚最佳的組合。
三層的茅草棚,錯落有緻地疊在一起,不僅能有效的遮擋風雨,甚至還能垂挂下來,密不透風。這些營造匠,哪裡見過這種茅草棚,不禁有點大開眼界的感覺:“這也是小官人想出來的麼?若是這般,小官人還真是天資聰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