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争的原因既有争奪領導權的因素,還有争奪宜農土地的因素。原來,黃帝與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帶因黃河泛濫,逐漸不再适于畜牧業和農業生産,這樣黃帝就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據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之後又東渡黃河,順着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着桑幹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一帶。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争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争,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炎黃勢力壯大。其後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苗蠻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内,和原來在山東境内的東夷集團容合。上古大華夏部落聯盟最終形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經過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确立了。
其中,陝西寶雞的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農業的代表和北方農業文明的奠基人,可稱為“北方炎帝”。由于炎帝時代沒有文字,更談不上史籍記載了。于是,中國各地農耕文明的奠基人。隻有北方的炎帝依據傳說而名垂千古;由于各種各曆史原因,南方炎帝”(南方的農業奠基人)則因為華夏早期以北方為中心的文化傳播途徑所限,其影響範圍和知名度相對于“北方炎帝”應該是相對較少。炎帝在南方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其對華夏農耕文明的貢獻絕對不亞于北方炎帝”,因為湖南發現了早于炎帝數千年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的稻谷。根據史籍記載和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考察。
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谷,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争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争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迹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谷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